部门概况

体育部科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

日期:2006-07-08 00:00    来源:    访问次数:

体育部科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 体育部“十五”科研工作回顾

(一)体育部基本情况介绍

体育部是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单位,承担着全校体育教学、群众性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与竞赛、体育科学研究、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体育社会服务等职能,兼具学校体育运动行政管理的性质。

体育部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教师100人,党政、后勤管理人员24人。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54人,讲师34人,助教2人;获硕士学位15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51人,攻读博士学位2人。

(二)“十五”期间科研工作具体发展情况

在“十五”期间,体育部十分重视促进体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把它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采取了多种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管理机制。定期召开体育部学术委员会会议和骨干教师会议,制定切合实际的科研工作方案、学科建设计划,做到科学定计划、工作有安排、处处抓落实、事事有检查。

2.充分发挥教授、学术委员会、骨干教师的积极性。确定了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方案,完成了“体育部2005年体育部科研课题指南”、“体育部课题资助办法”,根据现代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和我校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研究、大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的研究、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等课题,体育部设立了科研资助经费,以组建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科研团队,引导更多的中青年教师确定研究方向并积极主动地投入科学研究工作。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近四年来,体育部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91篇;完成了15部教材、专著的编写;获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5项;共有108项成果获省部级或学校的优秀成果奖。其中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数连续两年列全校第1位。

4.建立 “武汉大学体质健康研究中心”。经学校批准,在体育部成立“武汉大学体质健康研究中心”,旨在对全校学生、教职工进行体质健康测试评价、健身指导等工作,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和学校领导的工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上探索新的途径。

5.成立“中国羽毛球协会武汉培训中心”。在校领导的重视和多方面的努力下,经学校申请,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在我校成立“中国羽毛球协会武汉培训中心”,并于2005年6月2日下午正式挂牌,李永波、田秉毅、刘新民和韩爱萍同时接受我校兼职教授的聘任。“中国羽毛球协会武汉培训中心”的成立,将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资源优势,为我国羽毛球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

6.开展学术研究和专题讲座。为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掌握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每年举行专题讲座。先后聘请了体育部退休教授、我国著名的体育统计学专家朱源葆老师,我国著名的运动心理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姚家新教授和我国著名的社会体育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等,进行了题为“体育统计中数据的可靠性”、“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术专题讲座,有效地提高了体育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7.近年来,体育部遵循体育学科的办学规律,依据教师队伍年轻人数居多且以本科学历为主体的现实状况,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青年教师队伍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先后与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等高校联系,派遣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已有15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还有51人正在学习深造,有1人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鼓励教师报考我校有关学院研究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

(三)主要经验和体会

1.领导重视,政策到位。

体育部党政领导班子十分注重体育科学研究,由一名部副主任分管此项工作。同时成立了“体育部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科研工作。在决策、指导、评审等方面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制定科研管理条例、奖励规定、课题申报将资助办法等,调动教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转变观念,寻求发展。

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观念的转变,使体育部科研工作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探索出适合体育部实际情况的科研工作思路。科研工作由以前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由从前的应付任务转变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由从前单兵作战转变为形成团集体间的协作,由从前撰写的简单、总结式的文章转变为积极申报省部、国家级科研课题。

二、 面临的主要形势、机遇、挑战

(一)本学科科研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和紧张筹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全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人们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长寿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终身体育”、“健康体育”、“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新的体育理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我国体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优良环境。

(一)本学科科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长远来看,体育事业必将呈现出体育全球化、体育社会化、体育科技化、体育产业化、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产生的综合效应,以及奥运会后体育行政部门的转型、转轨,将会对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及科研工作产生较大的变化。基于对当前形势和今后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高校体育事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

有机遇就会有发展,有发展就会有挑战。只有抓住机遇,厚积博发,迎接挑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体育部“十一五”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学习和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精神和十六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培育体育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提升体育部在体育科学研究某些领域方面的竞争力,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对体育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对体育科学发展的重大、前沿学科课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实行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行对重大课题实行科学研究中预先研究制度,科研课题的储备制度,鼓励科研人员按课题指南或自选课题申报。瞄准体育科学的发展方向,紧跟时代脉搏,开辟新的领域。同时,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决策服务,为高等教育事业服务,为实现武汉大学“十一五”规划总体建设目标,进行战略管理上的定位,进行统筹规划,促进体育科学的发展。

(二)科学研究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研究原创性的原则。创新的思维往往比技术上的变革要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提倡科学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讲求严谨学风,高效的工作效率,大力提倡理论创新,加强对科学研究机制的创新,在深层次研究的基础上,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学术上创新,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鼓励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科研人员相互切磋,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中的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

2、坚持结构优化的原则,精心培育中青年科学研究骨干。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充分依托武汉大学强势学科,根据当前体育学科发展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新趋势,加强同文、理、工、医学等学科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通过资源的优化来合理配置科学研究力量,依托部学术委员会精心组织重大课题研究,提高体育科学研究的效率和效益,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浪费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力争使体育部在体育科学某些领域内的研究项目成果进入全国高等学校前列,促进体育学科的发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研究学术水平和科研课题实力的关键。并依托学术上有造诣的专家、教授作为科研工作的带头人,加紧培养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对年轻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预研的传、帮、带工作。以保持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性和完整性,挖掘和开发现有人才资源,争取出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形成与武汉大学实行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体育科学研究队伍。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础学科与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通过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来获取新的基础学科和自然科学技术。我们在做基础研究过程中,结合地处湖北中部区域地理位置优势,做好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拓宽教师的研究领域,跨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加强体育科学与其他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深度,提高体育科学课题研究水平,以加强体育学科与社会的联系。

(三)二个发展阶段

“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根据体育学科的现状,拟分为二个发展阶段来完成。

1、调查阶段。前三年为培育和调整阶段,主要任务是培育科研队伍,加强骨干人才培养,创新科研运行机制。促进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实现人力资源要素在内部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实行重点发展的战略,采取重点投入经费的措施,争取形成体育学科在某些领域中的优势和增长点。

2、发展阶段。后二年为厚积博发时期,相对进入快速发展和重点突破阶段,取得较多的理论学术成果和应用型研究成果。

四、主要研究领域与指标体系

(一)加强两个“中心”建设,促进科研工作发展

完善现有的“体质健康研究中心”、“中国羽毛球协会武汉培训中心”机构,充分发挥两个中心的研究作用,在大学生和成人体质健康状况、指导上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及优秀羽毛球教练员、运动员培养的新模式。

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直是引起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并把体质健康测试评分系统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每年对1-4年级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目前,建立了四个体质测试实验室,配备了大批实验仪器设备。并且,已经对2000-2005级大学生进行了健康体质测试,发出调查问2万多份,测试数据3.5万个。通过测试,获取了原始数据,对“十一五”规划时期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相继举办了两期全国高校羽毛球教练员培训班的基础上,加大培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高水平教练员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体育与教育联合培养人才的经验和模式。

(二)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有关学院学科融合,争取设立社会体育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共同培养研究生。

武汉大学有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其它学科专业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积极争取设立相关专业的硕士点。通过跨学科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可以拓宽体育学科教师的专业领域,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例如:体育学科与人文科学、体育学科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历史学院,开展奥林匹克研究;体育与新闻学院,可开办体育新闻学研究(已开办);体育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可开办体育行政管理学专业,为政府培养体育方面的行政官员;体育与信息管理学院,可开办体育信息学;体育与经济与管理学院,可开办体育经济学等。

在“十一五”时期,争取设立1-2个与体育相关学科的硕士点。

(三)主要指标体系

1、重点建设好武汉大学健康体质测试中心实验室。通过对2-3年测试数据的分析,研究课题争取申报省级或学校重点项目,为政府和学校决策、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2、加强科研条件和手段建设,以珞珈体育网为平台,加强科研信息和数据库建设,购置新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增加反映当代体育科学技术和前沿学科内容的书籍、期刊资料,引用和装备新的仪器设备。

3、培养、确定3-5名体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以在体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4、出版15-20部学术著作(编著、专著),其中1部著作获省、部级优秀奖。

5、承接10-15项体育学科或跨学科课题,其中获省部级以上课题不少于5项。

6、力争科研投入和课题经费总量达40万,其中争取社会经费不低于20%。

7、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其中每年发表核心论文10-15篇。

8、每年举办全国性或全省学术会议1-2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学术交流1-2次,并派出考察。

9、每年提供政府或学校、民间组织、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报告不少于1-2项,力争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0、争取设定6-8个专职科研岗位,以保证科研工作的完成。

五.工作重点与措施

1、体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终身体育理念更加认同,体育学科的独特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更加突出。确立体育学科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坚持体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步发展的正确方向,改善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实现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目标。

2、“十一五”规划时期,坚持体育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学校加大对体育科研的投入力度,包括对学生健康体质测试、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中心、对学术著作和产生重大效益的科学研究成果、珞珈体育网的数据库和网络建设与维护、改善实验设备和科研手段的经费等等。另一方面体育部通过自筹资金,扶持、资助一批有前景、有影响的课题,科研时数逐年增加,并做好统计工作,认真统计每年教师的科研工作量。

3、科学研究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在科研政策的导向上给予倾斜,(包括制定课题指南、资助研究课题、评奖、职称评定、人才培养等),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开展团队合作,进行课题的创新性研究。

4、切实转变重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的观念。坚持树立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咨询服务同样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在服务社会、指导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的理念。不能把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视为权宜之际,而是提高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在课题的选择上,减少纯学术性、纯理论性研究项目的立项,增加综合性、跨学科的应用型课题研究。

5、在转变科研观念的同时,利用武汉大学的学科优势,组建一批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支持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对研究能力强的科研项目,采取适度的倾斜政策,以利于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基础研究向少而精,高水平方向发展,不搞重复性的项目。

6、建立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使体育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同步发展。在目前推进、开拓科研体制改革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和进行调整。为了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发展,体育学科应设立专职的岗位,实行教学、科研岗位适当分离尝试,实行轮换教学、科研岗位制度。对于已经立项的重大项目教师,可以考虑减少或免除其教学任务,利用上级部门给予的专职科研编制,进行专门研究,待项目完成后,进行岗位轮换。保持研究的持续性、发展性,确保重大项目和创新研究的进行。

六、目前存在的问题

体育部在“十五”期间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由于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不突出,仍然存在深层次的问题。科研能力弱,底子薄,是制约体育学科研究发展的“拦路虎”和关键性问题。加之科研工作在一些教师心目中地位并不重要,科研工作热情不高,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对于体育学科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体育部没有体育学科专业,属于公共课程教学单位。与学校的一些学院相比,我们明显处在劣势地位。我们的学科科研工作长期处于落后于其他学院的状况,如果不能解决体育学科发展问题,将会制约整个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

2、体育部专业的特色不明显。体育教学和科研目前在整个高校中不占重要位置,专业特色不突出。在近年来的重大科研成果和重大科研课题立项中,我们基本没有。

3、与其他学院相比,体育学科的基础不够牢固。虽经过五年的发展,体育部的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可是,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科研的基础是十分脆弱的、不牢固的。

4、体育学科中的学者不够突出。

体育部的科研工作缺乏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的学术队伍和学术团队。缺乏一批学养深厚、思想敏锐、富于创新精神以至在全省乃至全国引领学术的大师。

5、科研体制不够完善。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与科研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具体措施固然有关,无论如何肯定与科研管理体制有关。目前,科研管理体制的计划性、统一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很难产生有重大科研成果和学术大师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

七、主要工作措施与解决对策

1、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总结五年来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体育学科面临的严峻挑战,认清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为达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明确今后发展的道路。

2、充分发挥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强势学科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申办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加强与其他学院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实施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3、依据体育学科确立的重点研究方向,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学术资源优势,拿出部分经费,设立内部课题,对预研课题或在研课题进行资助。在精心打造某些方面学术强势的同时,采取弃一般,保重点的方式,扶持强势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体育部科研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促进体育部的科研工作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整合内部学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精心打造学术品牌。推进体育部科研工作由学科单一向综合性发展,由集中优势向打造强势方向转变,形成有特色的体育学科学术领域。

5、精心组织、精心设计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集体攻关研究项目,发挥学术团队的作用,攻克学术难关。切实抓好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队伍建设工作。

6、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国内学术界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学术界最新体育科学成果,及时掌握国际、国内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引导教师著书立说,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7、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科学制定科研工作的综合评估体系、量化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科研工作档案数据库。

8、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机构,凝炼学术和科研队伍。

体育部在“十五”规划时期成立了二个中心:体质健康研究中心、国家羽毛球培训中心。打算根据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挑战,准备再成立二个中心:体育信息学研究中心、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以培养科研人才,凝炼学术和科研队伍。

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术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高学历的科研骨干,采取鼓励和奖励相结合的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高水平科研队伍的崛起。

武汉大学体育部

二00五年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