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冲刺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我校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体育部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教并存,是改革,创新,发展,迎头赶上的关键时期。
武汉大学体育部在上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已完成实质上合并,体育部各方面工作都有较大的发展,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基本完成武汉大学体育部“十五”发展计划。在新的五年到来之际,体育部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体育部各项工作与武汉大学这所名牌大学相适应。为了明确今后5年我部的发展方向、工作思路及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武汉大学体育部“十一五”发展计划》。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开拓进取枪先机,抓住机遇求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抓住“本科教学优秀评估”机遇,狠抓软件建设,狠促硬件建设;抓住奥运契机大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全家健康最快乐,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大力宣传“一个高素质的人,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加强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努力开创群体工作新局面。使我校体育教育真正成为寓促进身心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和谐发展教育过程。在全校形成学生乐于参与、院系及职能部门支持、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学生健康水平逐步提高的新局面。我们要大力调整高水平运动队的布局,努力打造一、两支能在影响较大的项目上进入全国前三名的高水平运动队。我们要强化体育科研工作,制定激励机制,使体育科研成果在全国取得与武汉大学地位相称的新格局。体育部新一届党、政班子将团结一致,卧薪尝胆,带领全体教职工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使全校教职工满意、使全校学生满意、使学校领导满意。
体育部的工作由学科建设、教学、竞赛、群体、科研、党政、场馆建设与管理七大部分组成。通过5年的努力我们要达到学科建设领先、教学模式先进、竞赛水平拔尖、全民健身活跃、科研成果显著、管理民主高效、场馆设施一流、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目标。
对高校体育部来说,体育教学是根本,群体工作是基础,竞赛工作是结果,科研工作是先导,学科建设是命脉。因此,加强体育学科建设,是体育部赖以生存的依托。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按,狠抓落实。
1、力争设立体育相关学科的硕士点:要充分发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设立一些体育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如:奥运史学研究、体育新闻学研究、体育行政管理学、体育信息学、体育经济学等。要将设立体育相关学科的硕士点作为学校新的学科增长点。要举全体育部之力,力争成功设立1—2个相关专业。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人是决定性的因素。要实现我们的目标,应尽快培养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1) 改造、更新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使中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修、学习。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及以上学位。尽快改变和调整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力争在5年内使所有1960年以后出生的教师全部取得硕士学位,争取有1—2人取得博士学位。
(2)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部讲学、讲座,以及派出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进修、考察,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让教师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加强学术交流,参加、承办较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报告会。每年举办一次学术交流报告会。
(4) 严格把握好人才引进的质量,争取引进1—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使教师队伍的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3、努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学术带头人要具备“深厚的学术底蕴,深遂的学术眼光,深广的学术气度”。我们要以此为标准,努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加强学术梯队建设。我们要积极扶持中青年教师,鼓励“冒尖”,并努力为他们创造“冒尖”的条件。
4、加大与学科建设配套的软、硬件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资料室建设,进一步扩大资料室藏书的数量和种类;建设装机容量达20台的计算机房,且与互联网相连,并逐步扩大装机容量;进一步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的建设,以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建立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体育部的教学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就是教学改革,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剔旧补新,增加科技前沿、综合实践的教学内容。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体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
1、抓住奥运契机,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更加重视体育教学、体育锻炼。
2、按照“评估”细则,逐一检查、落实体育教学各方面的任务。
3、按大专业性质设置一些学生走向社会后与工作性质相关的体育项目。如水、电专业,测绘专业,可设置爬山、游泳、野外生存、攀岩等。
4、以学生上体育课的“三自主”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学生上体育课的“三自主” 即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自主选择上体育课的时间(一学期一选),自主选择体育课项目,自主选择授课教师。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学生上体育课的“三自主”,并同步实行网上选课,使我校的学生能够尽快地享受到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教育。
5、大力进行体育课教学形式的改革:改革“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建立“在教师主导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形式。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
6、大力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改革:整合教学内容,在项目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淘汰一些过时项目,创建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项目。注重教学过程,淡化考试,使体育教育真正体现“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终生体育”的指导思想。在某些课程的部分内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7、制定出一个比较科学、比较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并实施。
8、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教模式。
9、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还要努力拓展教学范围:要努力上好外围体育课,要将外围体育课上成精品课程,创出体育部的品牌;要积极争取向三、四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开设体育课,努力拓展体育教学的范围,扩大体育部的生存空间。
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竞赛工作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对外宣传窗口,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体育部工作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且,高水平运动队对“内聚人心、外树形象”,营造学校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竞技体育结果的成败,是欲望、文化、技能、经济实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行体、教结合的新改革举措,届时高校将出现瓜分高水平运动员的新格局,谁抢得先机,谁将成为高校体育的新霸主。为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积极应对这场新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战略。
第一层:选准一个项目达到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建立一支与我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相匹配的高水平健将级运动队,使其能够作为我校的窗口,代表我校参加国际、国家级大赛并取得好成绩。
第二层:数个项目达到省级水平。建立数支达到一级的高水平运动队,使其能够代表我校在省级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确保我校在湖北高校体育竞赛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层:院系运动骨干。通过体育特招为各院系配备一部分接近一级水平的运动员,以带动校内群体活动的开展。
2、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竞争机制:达不到前三名的重点队降为一般队,进入前三名的一般队升为重点队,水平太低且长期上不去的队则坚决进行调整。
3、调整、完善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及竞赛工作管理机制:重点队由体育部直接管理,一般队则分别由各教研室管理;部领导定点联系一个代表队;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和校田径运动会,由体育部来办,省级较小型的比赛则可由教研室具体承办;可以减少的队伍坚决减,可以不参加的比赛尽量不参加,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4、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学习、训练、竞赛的管理办法和教练员的聘任以及训练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调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
5、要抓住教育部接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参赛任务这个机遇,要重点考虑比赛项目在全国的影响力和是否易于突破等综合因素,找准突破点,重点扶持1-2个运动队,使其能够在全国或世界上为武汉大学争光。
6、在适当的时候,成立体育部竞赛训练中心,由办公室为其配备一个干事或聘一、二位老师。
7、可适当引进优秀教练员,这样即可提高运动队的水平,对现有老师的业务提高也很有好处。
1、加大奖励力度,变被动为主动,促进老师自觉搞科研。
2、努力使科研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由分散变集中。组织力量,利用校内其它学科的优势,联合攻关,力争五年内完成二至三项成果显著、层次高的重大课题。
3、根据体育部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争取经费,加大投入,建立1—2个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为体育科研服务。
4、体育部里拿出一部分经费,设立部级课题,并给予资助;体育部每年召开一次科报会或研讨会或论坛。
5、本着科研为教学、群体、竞赛服务的宗旨,以科学、诚实、积极的态度,解决一批实践中的重大课题:
A、建立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分系统。
E、完成羽毛球、网球、游泳、篮球、足球和健康保健等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
6、加大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大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7、在合适的时机,成立几个研究指导中心:国家羽毛球培训中心、体质健康研究指导中心,体育信息学研究中心,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8、进一步完善“珞珈体育网”网站,使其能够更好发挥宣传体育部,宣传体育新观念,方便学生选课、查询成绩、咨询及远程教学等综合效益。拟在体育部内招聘,选拔一至二名责任心强的老师专门负责网站的日常管理,为他减免部分课时,并发给适当补贴。
群体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中最难的工作,也是很难见效益的工作,但是群体工作必须要做,还要努力做好。我们还应将群体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
A.体育部有一名副主任分管群体工作,每个教研室则分别负责一个或二个学部的群体工作,一教研室负责信息学部的群体工作,二教研室负责社科学部的群体工作,三教研室负责人文学部和理学部的群体工作,四教研室负责工学部和医学部的群体工作;
B.将篮、排、足球三大赛事的各学部的选拔赛的组织工作放到各教研室;
C.下拨群体活动经费到各教研室,积极支持各教研室把所属区域的群体工作做好;
2、积极鼓励老师下到各个学院指导群体工作,制定并实施“教师指导学院开展群体工作评优制度”。
3、以学院为开展群体活动的实体,开展一些以班级为单位的群体活动。
4、加大群体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近三年内,每年增加20%。
5、继续大力扶持学生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或俱乐部,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充分发挥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的作用,使其成为校内群体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让学生不仅积极参与群体活动,而且一起来组织群体活动。
6、群体工作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应拓宽至教职工,要充分发挥群体活动的综合效益。
7、要充分发挥校体委的作用;要依靠有关职能部门,争取他们的支持。
8、通过各种媒体和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全家健康最快乐,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观念,使其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9、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设备的投入力度,力争每年增加20%的测试学生人数。
2、进一步完善民主机制,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建立装机容量达20台、且都与互联网相连的体育部计算机房,并逐步扩大装机容量,并逐步形成体育部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
场馆建设与管理是场馆工作的二大重点,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开展社会服务也是充分发挥体育资源、促进学生及教职工身心健康、引导合理消费、进一步拓宽体育部发展空间的重要工作。
1、积极探索社会体育服务运行体系和管理机制,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2、加强管理,改善服务,遵纪守法,在国家和学校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3、着手现实,抓好现有的开发项目和市场。社会服务工作要面向学生、老师、家属及社会。
4、思索潜在,即开发潜在的市场。要充分利用校体委这块牌子,使社会服务工作的辐射面更广、更深。
7、广开思路、广开财路,从政策上鼓励老师从外面拉赞助、拉比赛、拉活动等,并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8、要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从政策上鼓励老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
9、延长社会服务场馆的开放时间,增加社会服务项目,努力适应不同人群的
11、逐步采用体育场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益,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尽快培养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知识丰富、业务全面,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1、确定、培养学科带头人。根据学科的定位和发展,确定学科带头人,加大培养力度,以此带动学科的发展。每年将对学科带头人进行严格的考核和动态调整,以保证队伍的质量。
2、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部讲学、讲座,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让教师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改造、更新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使中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修、学习。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硕士以上学位。尽快改变和调整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
4、加强学术交流,参加、承办较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报告会。每年举办一次学术交流报告会。
5、严格控制好人才引进的质量关,使教师队伍建设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以教学、竞赛、群体、科研等方面为重要指标,制定教师量化管理办法,使教师管理更加民主、公平、公正,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根据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定好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2、在二校区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充分论证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
3、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实施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1、加强与校内各学科的横向联系,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优势,组织联合攻关。
对原有体育部规章制度进行改进、调整充实完善,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出确实可行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切合体育部实际的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