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武汉大学: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一)

日期:2007-05-18 00:00    来源:    访问次数:

武汉大学: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一)

作者:吴骁 摘至武大新闻网 2007/05/17

按:写武大之美的文章很多,本文汲取众多美文的精华,融古博今,极力彰显出武大之美。

作者按:本文初成于2002年6月1-11日,改于2003年3-4月,其精髓主要取自《武汉大学校史(1893——1993)》(吴贻谷主编)一书中介绍武大校园环境的相关文字和《“物外桃源”》(刘双平)、《探寻武大建筑之美》(徐正榜)两篇美文以及学校宣传部门的某些报道和部分网络资料,因过于“掠人之美”,鄙人实在惭愧难当,特此说明,并诚表谢意!

又及:2004年2-4月,笔者根据2003年11月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出版的《今日武大》一书与《武汉大学报·校庆特刊》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对本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与补充。

百年学府武汉大学,素以风景之秀丽、校园之博大、建筑之精美、文化之浓郁而赞誉满天下。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珞珈山麓,校园依山环湖,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古典式的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亭台楼阁造型别致,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武汉大学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校园及其早期建筑群分别具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个独特的身份,这在中国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前者体现出武大拥有美丽优雅的自然环境,后者印证了武大具备氤氲深厚的人文底蕴,武汉大学集自然之秀、汇人文之灵,有机地将二者融为一体,使之各放异彩、交相辉映,造就了珞珈山的独特风景,使其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以及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一)校址:依山环湖 得天独厚

1928年7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蔡元培的鼎力支持下,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看到原武昌中大东厂口校址狭窄,屋宇陈旧,且身居闹市,无法满足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于是大胆提议应在武昌郊外另选新校址,修建新校舍,得到了筹委会其他委员和蔡元培先生的赞同。8月,蔡元培亲自提议并任命李四光为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李四光与著名农学家叶雅各先生慧眼独具,以科学家的严谨、教育家的谋略、艺术家的浪漫,选定了山青水秀的武昌落驾山(一说为罗家山)这块宝地作为武大新校址;后来,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先生又以诗人的情怀,出神入化地将颇为俗气的“落驾山”改名为诗意十足、意蕴悠长的“珞珈山”。珞,石头坚硬之意,《老子》一书中有“不欲录录如玉,珞珞如石”的句子;珈,指的是古代楚国贵族妇女的美丽首饰。“珞珈”与“落驾”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和对武大美好明天的希冀。珞珈山的名字,一如它本身的性格,剑胆琴心,刚柔相济,珠联璧合,给人以一种硬骨铮铮同时又情谊绵绵的感觉!以此与武大恢宏壮丽的建筑群相称,实在是文雅而贴切!从此,武昌珞珈山不仅是作为武大校址所在地而继续存在,而且还逐渐成为了武大的标志、象征甚至代名词,并随着武汉大学的兴旺发达和对外学术交流而名扬天下。

武大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既参照了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同时也遵循了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以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在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中营造高等学府,堪称中国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的经典之作。珞珈山新校舍于1930年3月动工,1937年7月大部分工程竣工,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部分)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学生饭厅及礼堂(俱乐部)、实验室、工厂、校门牌坊、珞珈山水塔等,校园占地3200余亩,建筑面积共计78596平方米。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竣工;3月,武汉大学由武昌东厂口正式迁入珞珈山新校舍;5月26日,武大举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蔡元培先生在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赞武汉大学在短时间内有长足的发展,还赞誉珞珈山新校舍工程设计新颖,是国内最漂亮的大学建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武汉大学校园内林木葱茏,四季花香,以民族风格为基调的校舍建筑群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中外驰名的“花园式”、“园林式”高等学府。1930至1937年武汉大学在珞珈山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校舍建设,把荒凉的珞珈山建成了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初具规模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七十年过去了,这些为武汉大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早期建筑不仅风采依旧、还在继续为教学科研服务,而且还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武大的骄傲。

我们常说武汉大学“位于武汉市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其实,更贴切的表述应该是武大校园本身即为东湖风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汉东湖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水面面积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而整个风景区面积则广达88平方公里。东湖兼有太湖之浩淼与西湖之秀丽,是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风景区。朱德委员长于1954年3月视察东湖时曾题词道:“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1982年11月,国务院审定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01年1月,东湖风景区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评选为全国首批“AAAA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东湖港汊交错,岸线曲折,其南岸层峦叠翠,山环水抱;而其西南一隅的珞珈山,正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当年由李四光和叶雅各先生亲自选定的武大珞珈山新校址,坐落在武昌东湖西南岸三面环水的半岛上,东望磨山群峰逶迤,西临洪山宝塔灵秀,南拥三国遗迹卓刀古泉,北览东湖烟波一碧万顷;校园内外山形起伏有致,湖岸曲折环绕,地面海拔20-118米,整体占地4000余亩。这里视野开阔舒展,湖光山色辉映,具有极高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价值。不仅如此,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在设立之后,曾在磨山附近及其与珞珈山之间的东湖沿岸地区购置和垦殖了5000多亩农田、果园和林场,老武大也因此而占据了西起茶叶港、东至磨山的几乎半个东湖的湖岸,独享其半壁风光。昔日盛况虽已不再,但武大校园“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时至今日,武大校园在东湖边上的临湖线仍有2.4公里之长。

对于武大这番得天独厚的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武大的前身——原武昌高师校歌对其原东厂口校址的描述——“镜湖枕麓,屏城襟江,灵秀萃诸方”也同样适用。武大校友何五元更是以其无比优美的文笔,在《珞珈赋》中写道:“珞珈有山,雄峙东湖之南,遥踞大江之阴。东临碧水,磨山依稀弄影;西起洪岳,宝塔巍然可登;南极通衢,达中南之枢纽;北揽湖光,仰屈子之行吟。……山有铁塔,岿然独立。登斯山也,远山含碧,近树扶疏。天际横江,轻纱一带;地尽屹楼,奇绮几何?一桥飞卧,挽龟蛇成一体;数舸直下,逐江渚几欲飞。东湖浩渺,云水笼烟;长堤戏波,一水绕碧……”此言此语,生动地道出了武大在东湖风景区的重要地位。早在1950年,武汉市便已把武大校园划入武昌东湖风景区范围;1982年11月,在东湖风景区入围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同时,武大校园又被列为东湖风景区的10个游览区之一。目前,东湖风景区主要由听涛、落雁、白马、吹笛、磨山、珞洪六大景区组成,何谓“珞洪”?珞珈山与洪山也,珞洪区正是以此二山的秀丽风光而得名。东湖共有二十四景,珞洪区占有其二,除了洪山的“古刹塔影”,便是珞珈山的“珞珈书乡”(武汉大学校园)了。珞珈山巍峨横亘,冈峦林立,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山之上下,巨岩层现,奇石峭陈,佳木交碧,摇苍飞翠。近山湖中有“浪淘石”,累累罗列,苍翠夺目。而坐落于此的武汉大学,更是以其蜿蜒起伏、错落有致的地势,绿树成荫、花香流溢的校园,独具风格、美仑美奂的建筑,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宝石,镶嵌在浩瀚的东湖之滨。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立武汉大学,拥有珞珈山及山麓上万亩土地。但1952年的院系调整,将老武大宽广、辽阔的校园拆得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珞珈山周边地带也是山上山下围墙逶迤,轸域分明。如今,随着新武汉大学的组建,与原武大校园相毗邻的原武水、武测和湖医校园再度(或首次)加盟珞珈,使老武大失去的地盘又回归了不少。原武水和原武大校园天然一体,界线难辨;原武测与原武大、武水校园唇齿相依,紧密相连;原湖医与原武水、武大校园隔湖相望,一衣带水。本就毗邻的四个校园,在抹掉了“一墙、一路、一桥”的界限之后,更是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实质性交融,这在全国合并组建过的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合并后的新武大校园,在整体上连成一片,不仅增添了更多大型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等设施,而且校园内的花木、草坪、广场、水塘等的数目也随之而增加,珞珈美景由此得以延伸和扩展。尤为重要的是,武大校园在东湖边上的临湖线也随之而延长了!这就重新强化了武大校园“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的意蕴,使之能从珞珈与东湖秀丽的青山绿水之间汲取、汇聚得更多的灵气。在这条长达2400米的临湖线上,武大校园的湖边围墙通过“拆墙透绿”,建成通透式景观围墙2013米,实体景观围墙387米,墙内还建有大片绿化带,使校内绿化景观与东湖景观连成一片,借景生辉。特别是隔湖相望的医学部校区和工学部校区,因有双湖拱桥相连,从而使校园风光与东湖秀色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