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秀丽的山水风光而蛮声中外,内有珞珈山、狮子山、火石山、笔架山、乌鱼岭、小龟山、侧船山、半边山、团山、扁扁山、廖家山、郭家山、陈家山等十余座大小山丘坐落其中,外有东湖水半面环抱。其中,珞珈山挺立于校园中央,东西长1280米,方圆540亩,海拔最高处为118米,为群山之首;狮子山静卧在校园西北,与珞珈山南北相望;其余几座小山头簇拥在它们周围。诸丘蜿蜒起伏,相互呼应,错落有致;登高远眺,视野开阔,湖光山色,气象万千,自然风光独领风骚;仿古建筑构思精巧,群而不乱,典雅凝重,银墙琉瓦掩映于苍翠林木和万花丛中,更显得仪态端庄秀丽,令人留连忘返。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了古朴、幽雅、宁静、舒适的校园,是修身养性的难得场所和造就千万优秀学子的理想园地。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校园的绿化与美化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叶,东湖一带尽为荒山秃岭,乱石丛生,林木极少。开尔斯当初在制订校园建筑规划时,充分考虑建筑与园林绿化相结合,对树种、树型都有严格要求,目的在于树木与房屋一样的耐久,建筑与绿化的和谐。王世杰校长亲自带领师生从东厂口步行至珞珈山造林,半年植树50万株。农学院院长叶雅各亲自规划、引种、选种,在保护好原有植被的同时,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栽种树木30多种,另有花果树木30多种,造林面积近2000亩。30年代初,学校开辟了植物园,既作为农学院教学、科研的重要实习场地,也为美化校园之用,先后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地引进800余种木本及草本植物,并从四川、安徽、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大量引进种苗。时至今日,武大校园绿化面积已达2300亩,占校园总面积的42%,绿化率达到68%,绿化覆盖率达87%,可绿化面积100%,这在武汉市是最高的;其中珞珈山山体绿化覆盖率100%,校园空地总绿化率更为98.6%。1993年,武汉大学校园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300佳”单位;1998年又被湖北省评为首批园林式校园;2000年,武汉市制定《山体湖泊保护条例》,把珞珈山、狮子山、半边山及之间的区域划为主城区“一级山体保护区”,总面积达1289.355亩。
武大校园山林植物配置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珞珈山、狮子山、侧船山、半边山等大小山脉山峰的林区,植物配置完全按植物生态习性、分类位置和进化地位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营建成一批自然式的林带,如樟树林,以及具有亚热带特征的混交林——小叶栎、马尾松、湿地松、樟树混交林、水杉池松混交林、刺柏侧柏混交林,成片的桂花林、栎树林、石楠林、杂木林遍布武大校园。最为宝贵的是,武大还拥有一大片亚洲极为稀有、在其他国家高校校园中亦属罕见、具有亚热带特征的壳斗科常绿阔叶林——青岗栎林,面积达1.5公顷(22亩),其它树种还有朴树、黄连木、雪松、悬铃木、金钱松等。武大校园自然和半自然山林计有700余亩,成片的树林就有十几片,不仅植被面积大,而且种类繁多。据知名学者、植物分类学家孙祥钟教授与同行多年悉心研究和考察,确认武汉市种子植物共141科、582属、1000多种。而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大学校园内就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据绿化档案记载,除种子植物外,武大校园另有蕨类植物21科、31属、48种,苔藓植物20多种,地衣10来种,总计4门近900种。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数量众多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曾有植物学家到校园考察后,惊叹武大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事实上,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对外称“中国植物园协会”)的会员(又称“武大植物园”)。另外,武汉大学已两次应邀参加世界植物园大会,将尽全力最终进入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
浓浓的绿阴,既美化了校园环境,也调节了校园气候。酷暑时分,当人们从校外汗流浃背地进入武大校园后,顿觉凉爽许多,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校内的气温比市区低3至5度。在“火炉”城市武汉,生活在武汉大学校园里实在是一种幸运。不仅如此,茂盛的植被,幽静的环境,还使武大校园成为鸟类繁衍生息的乐园。在国立武汉大学建校之初,武大校园远离城区,校园中鸟类很多,根据唐瑞昌老先生当年的观察和研究,共有276种,其中有一半是水鸟。随着城市的发展,校园已和城区连成一片,鸟类也不断减少,但校园内的植被环境一直保持得很好,所以现在仍有各种鸟类80多种,其中留鸟有灰喜鹊、乌鸫、大山雀、白头翁、山斑鸠、珠颈斑鸠等,候鸟有夏季的黄鹂、寿带鸟、四声杜鹃、鹰鹃等,冬季的斑鸠,黄腹山雀等。近年来,随着周边环境及东湖水质的改善,鸟类也在慢慢增多,特别是数量增加较多。漫步校园,随处可见灰喜鹊、斑鸠和白头翁的倩影,清晨乌鸫美妙的歌喉将人唤醒,夜晚四声杜鹃深沉的啼鸣催人入眠,几乎每时每刻能感受到鸟语花香的温馨氛围,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景象。
让珞珈学子最为心醉的是,武大还拥有全国环境最优美的学生生活区。它们以各自集中栽植的特色花卉或绿化植物的名称命名,按春、秋、冬的顺序依次有樱园、桂园、梅园三大本科生宿舍区,枫园为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生活区,另有东湖边的湖滨宿舍区,各具特色和情趣。梅、樱、桂、枫、湖滨,在这些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名字里,饱含着多少韵味十足而又风格各异、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它们还与近旁美轮美奂的建筑群融为一体,贯通植物学、建筑学、文学、雕塑、环境学,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形象于一身,被誉为“科学加艺术”的校园。不仅如此,植物的季相更替、形态特征、色彩变化等要素,与武大校园蜿蜒起伏的地势相结合,更是创造出珞珈四季形态各异的绝妙美景。春日,玉兰闪烁,樱花烂漫;夏季,莲荷绽放,群芳争艳,乔木蔽日;秋岁,金桂飘香,层林尽染,红枫欲燃;冬天,寒梅傲雪,绿意淡雅。尤其是樱园,以日本樱花为主,收集了早樱、晚樱和垂枝樱等共6种10余个佳品的樱花,花色丰富,绚丽多彩,枝、干多异且花期不同。每当寒冬过后,梅花凋谢之时,早樱开放,继而日本樱花、垂枝樱花、晚樱等开放。盛开时节,樱园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意趣。在现有的梅园、樱园、桂园、枫园、湖滨五大园区的基础上,武汉大学将根据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再建设若干个以植物造景为主的景观,构成一个与哈佛大学植物园相媲美的东方名园。
武大校园内还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等人文景观,既美化了校园,又能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缅怀先辈,追求真理,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近年来,珞珈广场、世纪广场、友谊广场、电力广场、医学部广场等绿化广场也相继建成(另有文科广场待建),其中珞珈广场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古树参差,碧草青翠,无论规模、风景,均为全国高校绿色广场之最。此外,已告完成的中心湖环境景观、梅园整体绿化环境、枫园绿化工程、文明绿化住宅小区建设、老图书馆前庭环境绿化工程等新绿化园林,以及即将完成或开始启动的东湖南路校园绿化工程,医学部“拆墙透绿”工程,工学部高层建筑绿化小区,以及信息学部“星湖”绿化环境整治工程,更是展示了或即将展示具有武大特色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创建一个古树参天、草木青翠的世界一流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武大校园的绿化美化,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注重植物与建筑的交相辉映,天然景观与人工造景的有机结合,融艺术性、科学性和功能性于一体,四季有景,处处有景,构成了公园式的园林生态环境,从而赢得了“花园式大学城”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