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武汉大学: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四)

日期:2007-05-18 00:00    来源:    访问次数:

武汉大学: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四)

作者:吴骁 摘至武大新闻网 2007/05/17

除了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武大还拥有新图书馆、人文科学馆以及生命科学大楼等富于时代气息和风貌的优秀现代建筑。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武大的教学区逐步从中心区向西面和东面发展。西面是校大门和理科区建筑群体,建于八十年代前期,有化学楼、新图书馆、新物理楼、分析测试中心及教学楼的阶梯教室。理科区的建筑特点是强调使用功能,造型简洁、明快,既要与中心区建筑的传统风格相协调,又要有所创新。如1985年建成的新图书馆,是一幢具有仿古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建筑物。银灰色的水刷石墙体,墨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在绿树从中显得高雅、宁静。它不仅功能齐全,平面布局紧凑、流畅,而且在建筑造型上庄重、典雅,并在屋面构造上以简代繁,和老图书馆的大屋顶基本协调。珞珈山麓巍峨挺拔的新图书馆与狮子山顶雄伟壮观的老图书馆遥相呼应,与紧邻的教四楼、新物理楼、测试中心楼形成新的建筑群,风格协调,浑然一体,使庄重、古朴的校园更增添了时代的气息,显得更加美丽、幽静,令人神往。而2002年落成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大楼,是目前国内高校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生命科学大楼。这座四合院式大楼由绿色琉璃瓦盖顶,四周正面规整统一、严谨神圣,以其中西合璧的风格,与武大传统校舍建筑群一脉相承,融为一体,不失武大校园特色。

东区是武汉大学文科发展的新辟区,以人文科学馆为主体的文科建筑群,将和枫园学生宿舍组成活泼、新颖的现代建筑群体。1990年11月20日竣工的人文科学馆,由香港著名实业家和爱国人士邵逸夫爵士捐款和原国家教委拨款共建,设计新颖,建造精良,是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综合性人文科学大楼。该馆外形呈“山”字形,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内部功能布局合理,立面造型庄重、朴实,轮廓、层次丰富,线条简洁明快;尤其是利用了自西向东倾斜的自然坡地的地形特点,使建筑物立面由西向东多层次的高低错落,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屋顶花园;大楼中部设有空廊,可由大楼正面通览远景,将湖面自然风光引进建筑协调呼应,东可俯瞰碧波荡漾的东湖,远眺苍翠的磨山,使人陶醉在风景如画的美感之中,同时西临学校中心区,以气势磅礴、富丽宏伟之形体,与老图书馆和行政大楼珠联璧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校园中心区更加完整,也给校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人文科学馆是当年的武汉十大名建筑之一,邵逸夫先生的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会主席马临博士曾赞誉该馆“设计宏伟,外形美观,地点居中,不论在樱花林看正面或于东湖看背面,皆有美轮美奂之感”。1991年4月10日,由原国家教委组织的邵逸夫先生第二批赠款建设项目评选活动结果在天津大学揭晓,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荣获一等奖,专家评议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宋泽芬教授称赞其为“全国最美大学校园里的最美的一栋建筑”。

从2002年11月起,武汉大学斥资数十亿元,开始在校内的文科区和杨家湾小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揭开了自身历史上在珞珈山麓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校舍建设的序幕。文科区建筑群由法学大楼、商学大楼和外语大楼组成,地处学校东区人文社会学部,东临风光优美的东湖,南靠绿树成荫的珞珈山,与武大早期建筑群相毗邻;其建筑风格既要延续武大早期建筑的历史文脉,又要具有时代特色,还要与东湖景观协调一致,具有相当的设计难度。而最终入围的设计方案,既注重了建筑群的有序性和内聚性,也注重了建筑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采用了“化整为零、高低错落、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并融入了中国园林建筑庭院式布局的风格,在建筑体量、层高及造型、色彩上充分考虑与自然山体、水景相融合,又与武大早期建筑相协调。三栋教学楼既各有学科特色又整体协调一致,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教育建筑典雅现代的风格和宁静悠远的学术氛围。到2004年8月,在人文馆以东、毗邻东湖兴建的文科楼群将在珞珈山麓展现风姿,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再添神韵,成为代表珞珈山历史建筑群延伸和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将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群。

杨家湾位于校门西侧的学校正门内两侧,在工学部、信息学部和文理学部的交汇处,其区位特点是与学校中心区的早期建筑及东湖风景区相对分离,与城市交通干道及商业区相连,因此,这一区域里的新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不必刻意追随中心区早期建筑的历史文脉,也不刻意追求东湖风景区的景观效果,而更注重在与校园环境协调一致的同时,体现时代气息和现代风采,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韵律合拍。预计到2007年,理科和新兴学科楼群(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大楼、电子信息大楼、信息管理大楼、材料科学大楼等)、化学大楼(扩建)、多功能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博物馆、会展中心、行政大楼等现代化建筑群将相继在杨家湾地区拔地而起,建成一个能够充分满足理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以及学生活动和行政办公需要的综合性校舍小区,并形成武大在新世纪里最富有时代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的标志性建筑群。此外,图书馆新馆、水资源与水安全实验大楼、3S大楼、医学大楼、国际交流中心楼群等建筑群也将相继兴建。届时,武大的校园面貌将大为改观,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跨越式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2至2007年武大在珞珈山周围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校舍建设,必将与1930至1937年的第一次大规模校舍建设一道,永载武汉大学的发展史册。

新武汉大学合并组建后,所确定的总体规划的思路是:立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的合理分区和协调发展,从在校学生4.5万人的办学规模出发,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校园原有格局的合理性,适当调整和拆旧建新,适当征地拓展办学。在2010年以前,投资25个亿,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条件和校园面貌有显著的改善,把武汉大学建成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山水绿化校舍和谐、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新的标志性建筑与早期标志性建筑交相辉映的山水园林学校。